网站首页
宜地
宜人
宜史
宜文
宜俗
宜食
论坛
站内搜索
关键字:
热点信息
文化关怀 师生共进 用生命影响
青少年卓越领导力课程实施方案(高
宜文化就是早期的吴文化
江苏省大港中学“容领挑战”项目
江苏省大港中学“卓越领导力”省
省级课题中期检查表
国学经典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
省重点课题《高中语文的国学经典
当前位置: >
课程基地
>
科研动态
宜文化就是早期的吴文化
发布时间:2019-12-23 16:34:38 阅读:次 [
打印文章
] [
关闭窗口
]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宜位置图(图片来源: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)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近年来,镇江新区开展的“宜文化”宣传推介活动,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。什么是宜文化?内涵是什么?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和发扬?这是应当弄清的问题。这里谈谈我们的看法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1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吴文化的时空概念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吴文化最初的时段,按照西汉司马迁著《史记》所说太伯、仲雍奔吴的时间至战国时期越灭吴(公元前473年)为止,约700年。唐代陆广微编纂的《吴地记》,在列举吴主从太伯至夫差在位年数后,总括起来说“计二十五主,治国六百十四年”。按照规范算法,从周武王克商后封周章为吴侯算起,则是576年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就地域而言,我们赞同“吴文化是吴国始发地文化”的概念,即今苏南地区以至扬州和淮安等地区的特色文化。吴王夫差就兼邗王,修邗沟,达末口(故址在今淮安),通江淮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至于镇江的地域文化,西周、春秋属吴,战国前期属越、后期属楚……在历史长河中,镇江总体上属于吴越之地,楚灭越后也曾属楚,特别是两晋交替之际,大批北方移民来到京口及其周边地区,南徐州人口中,本地居民20万人,北方移民高达22万人,超过了本地居民。到了近代,镇江又成为对外通商口岸,有英租界、英美等领事馆。所以,我们说镇江的历史文化,是以吴文化为主体、南北兼容、中外交流的开放型文化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2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西周宜侯封国为吴朱方邑前身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1954年4月,镇江大港烟墩山西周土墩大墓边的田头,出土了西周青铜器“宜侯夨簋”,簋内底部有铭文12行,存118字,缺损8字,铭文记述了周王封虞侯为宜侯时的情景。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,最早出现的长篇金文,在历史学、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,它使古籍所载太伯、仲雍“奔荆蛮,自号句吴”的记载有了旁证,也表明宁镇丘陵地区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从1955年发表“宜侯夨簋”出土简报以后,经过30年的考释、论证,著名历史学家、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进行了梳理辨证,在《文物》1985年第7期上发表了《宜侯夨簋与吴国》一文,文章认为:周章是吴国事实上的首封之君,簋名“虞(吴)公”很可能是他,而夨是辈分相当康王的熊遂,宜侯夨簋这件器物也与熊遂时相合;宜是一座较大的都邑,离墓地不会太远。文章最后还提及唐兰先生认为宜侯夨不是令方尊、方彝的作册夨,作册夨任职成周,其器物在洛阳出土,他就葬在那里,与宜侯夨不过同名,他们的身份是悬殊的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著名历史学家杨宽著《西周史》更认为宜侯夨可能是吴的始祖,该书在论述“太伯、仲雍迁虞”时说,太伯、仲雍奔荆蛮、自号句吴的传说,“尽管春秋时代已经存在,但是,不符合事实。事实上,太伯、仲雍是虞的始祖,所以仲雍又称虞仲……至于吴国,应该是虞的分支。宜侯夨簋所说康王时虞侯夨分封到宜的事,该即吴国的始祖。” 他分析说,实际上,在周太王(古公亶父)时,周的势力绝不可能到达吴国,必须待周公东征后,周的支族才有可能封到吴国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考古学家、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文清主编的《江苏史纲·古代卷》在写到“东国的兴起”时,专列吴、宜、邗一节,三者并列,吴强盛后宜、邗成为吴国的属地。书中说:宜侯夨是周章之弟虞仲后裔虞侯夨改封到吴境内宜地的,夨字令,其父虞公丁,可能是虞侯虞仲之子。宜与吴同为姬姓国,春秋时成为吴国的“朱方” 邑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至于周康王是哪一年迁封宜侯的?这个诸侯国又存在多少年?河南省电化教育馆孙顺霖先生在题为《宜吴国都镇江小考》的论文中,测算了宜吴国存在的时间,从康王封宜侯到春秋时(约公元前六世纪)成为吴国的朱方邑,约400年左右。我们查阅了相关史料,康王南巡封宜侯的时间定在公元前1005年,这是至今唯一有史可考的时间。如果把宜国成为吴国朱方邑的时间,合理推定为寿梦称王的寿梦元年(公元前585年),则宜国存在了420年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根据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,结合镇江地区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,我们认为,宜是西周早期在东南地区分封的姬姓诸侯国,也是镇江建置史和城市史的开端。到春秋中期,宜侯国成为吴国的朱方邑,历经400年左右。宜文化就是早期的吴文化,用“宜地吴风”表达是很确切的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中国社科院主办、谭其骧主编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在“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”上,今镇江市区东面就标有“宜”的地名;在春秋时期“楚吴越”图上,今镇江市区东面则标有“朱方县”的地名。从图上标明的位置看,宜的位置与今大港相当,朱方县位置稍有西移,在今镇江主城区与大港之间。这说明,大港周边地区是西周时的宜国所在地,已经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认定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3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宜文化的母体是西周文化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周康王封宜侯在西周时期,春秋时成为吴国的朱方,一直到战国前期,都属于镇江吴文化研究的范畴。吴文化是周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,无疑周文化居主导地位。我们研究早期的吴文化即宜文化,就要了解西周所以能够灭商、立朝和繁荣昌盛的优秀文化,包括与此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西周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值得继承和发扬呢?我们查阅了《尚书》《诗经》《周易》《礼记》《史记》等古籍和范文澜著《中国通史》等有关篇章,围绕“成康之治”这个重点,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:天下为公、裕民政治、勇于革新、选贤任能、奋发有为、多谋善断、按章办事、团结合作。正是弘扬了西周文化中的这些优秀成分,吴国形成了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,赢得一段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,最终雄居东吴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研究历史文化,目的是古为今用,创造性继承,创新性发展。我们从研究西周在东南的宜侯国,到研究早期的吴文化,再到进一步研究西周和春秋文化,大大丰富了优秀历史文化的内涵,这是古为今用、创造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愿这项工作能够逐步深入下去,取得丰硕成果!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(本文由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吴文化课题组提供,限于篇幅,有较多删节,原文撰稿人:钱永波;课题组成员:钱永波、昌万海、王玉国、笪远毅、吴晓峰、严其林、纪东、王书敏、何汉生)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Vnv江苏省大港中学
上一篇:
文化关怀 师生共进 用生命影响生命 ——江苏大港中学“国际容领”项目纪实
下一篇:
江苏省大港中学“卓越领导力”省级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方案
苏ICP备10006041号-1
苏公网安备 32111202000283号
二级等保备案编号 32112143028-20001